【都市傳說】室友之死:女孩被割喉死在隔壁床!下一個會不會就是你?


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種人際關係,有父母、子女、配偶、情人、兄弟姊妹、朋友、老師學生、甚至競爭對手跟仇敵……但有一種人際關係,經常被大家忽略,那就是「室友」。很多人都有跟室友一起住的經驗,室友帶給你的經驗有好有壞,你們可能是好友也可能是陌生人,但不管是哪一種,你都不能否認你們在那段時間,就是同一個屋簷下的夥伴。室友如果過得很不好,或是生活習慣很糟糕,肯定也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吧!

家,是應該讓人感到安全的地方,但如果有壞人入侵了你的住家,室友慘死,你的安全感想必也會如玻璃般碎裂,因為下一個,說不定就是你……

圖片來源:pxfuel

你的室友出門,然後就回不來了

在美國,曾經流傳一起這樣的故事:

聖誕假期時分,兩個女孩一起待在大學宿舍,一個在等火車,另一位則是等著前往兄弟會舉辦的派對。她們在房間裡等了又等,終於聽到宿舍大門口傳出一陣陣敲門聲。

那位等著去派對的女孩高興地跳起,認定這一定是約會對象來迎接自己,跑向宿舍門口。想當然耳,她就沒有再回來了,她的室友也不覺得意外,畢竟對方去約會跟派對了,怎麼會想再回來呢?

可是,明明只剩她一個人的宿舍,突然傳來一陣陣搔刮聲響。好像有人用指甲在抓走廊的牆面,而且聲音不斷逼近她的房間。

留守的女孩害怕極了,擔心是否有壞人或超自然生物前來,她一時之間鎖不了門,只好躲進衣櫃,把衣櫃緊緊關上。聽著走廊上的搔刮聲越來越近,越來越近……

女孩在衣櫃中一直待到天亮。她鼓起勇氣出來,走向房門,將門打開之後,發現她那理應在派對上玩瘋的室友,竟然就倒在門口。室友的喉嚨慘遭割開,在走廊上拖出一道駭人的腥紅血跡,看來她在宿舍門口遭到攻擊,本來要逃回房間求救,卻來不及打開房門重傷身亡。而如果她打開了房門,或許這位躲在衣櫃的女孩,也將逃不過殺害室友的兇手魔掌……

圖片來源:pxfuel

還好你沒有開燈!

這個故事,是1965年自堪薩斯大學傳出來的。不過,別擔心,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過這個案件,而且不只是堪薩斯大學,美國的無數大學校園裡,幾乎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。有些故事版本中,活下來的那個女孩因為過度害怕,躲在衣櫃裡面時頭髮還變白了呢!

另一個常見的版本,你或許有聽過:

女主角回到她與室友分享的宿舍,由於已是深夜,她進來時,就決定不打開電燈,摸黑進入自己房間,以免吵醒室友。她躡手躡腳地走向床鋪,中間不發出一點聲音,也沒有開啟任何光源,就這樣安靜地一個人睡去……一覺到天亮。

這位貼心室友的好女性,隔天早上起來,卻感到非常地心神不寧,空氣中散發著古怪刺鼻的氣味,眼前更是一片血紅……

她的室友早已被殘殺身亡,鮮血染滿床鋪,甚至噴上牆面。室友的狀態看上來已經死了好幾小時,估計就是在女主角回家的那前後,因為女主角昨夜歸來完全沒開燈的關係,她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室友已經慘死,更沒有想到,自己很可能也會被殺。

……那為什麼兇手沒有殺死自己?

她看向被血跡潑濺的牆面,上面被用鮮血寫下一行字:還好你沒有開燈!

圖片來源:pxfuel

兩個女孩必死一人!鼓勵各位女性放棄夢想?

兩則「室友之死」的故事都非常驚悚血腥,儘管室友死亡或主角進屋的順序有些許不同,但結構上卻是非常相似:兩位年輕女性以室友身分住在同一棟宿舍或租屋處,彼此生活只在住處有所交集。接著,其中一人會在屋中或宿舍大門口遭到兇手殘酷暴力殺害,另外一人則會驚險閃過本來有可能一起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危機,然後在隔天早晨看到室友慘死的屍體。

這樣的故事為什麼可以如此廣傳?是因為它特別驚悚可怕嗎?的確很可怕,不過我想「室友之死」的故事結構裡面還含有更深刻的社會意涵,才會命中美國社會青少年心中的真實恐懼,使似真是假的都市傳說,在口語相傳之中成為人人心目中的恐怖典型。

讓我們來解析一下「室友之死」的故事元素吧:裡面的主角絕大多數都是年輕女性,她們的室友也一樣。她們住在宿舍裡,一定會遭遇一個變態兇手——很有可能是男性,動機不可捉摸,但故事中暗示著兇殘的性相關動機——最後兩個(或三個以上)室友一定會有一人死亡,一人存活,更襯托出倖存者遭遇的驚險與恐懼。

男與女,生與死,日與夜,被害人與凶手,宿舍與(家鄉的)住家,這些都是對立的元素。在民俗學者貝佛莉.克萊恩(Beverly Crane)的論文The Structure of Value in “The Roommate’s Death”: A Methodology for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Folk Legends中,她詳細地分析了這些元素在故事結構中的意義。被害人被設定為就讀大學的女性,因為這更能激發聽眾——尤其是同齡女性——的同情心跟恐懼感。另外,宿舍的背景設定,也隱隱約約暗示著對女性遠離家園的警示意圖,在傳統價值上,主流社會相信年輕女性需要受到家庭保護,而且也不鼓勵大多數的女性遠離家園去校園追求學習夢想。因此,「室友之死」故事要激發的不只是聽眾對受害人的同情心,更想要灌輸那股傳統的恐懼感給冒險的女性們,想讓她們更加卻步。

在部分「室友之死」故事版本中,還會加入郵差、送貨員、修理師傅等角色。這些人多半是男性,他們在故事從黑夜轉為白天時出場,扮演著「讓受害者安心」的好人角色,他們的出現讓倖存的女孩知道環境變安全了,可以出來看看狀況如何了——然後發現室友慘死的屍體,感嘆自己是如此幸運逃過一劫。從這類延伸版本來看,克萊恩的分析就更有道理了,「室友之死」的故事確實有很重的性別意涵。

隨著時代轉變,出自1965年的「室友之死」,到了2021年的今天,雖然情節一樣驚悚駭人,但其隱藏的社會價值觀已經不被當前世界接受。女性上大學或遠離原鄉追求學業、事業的夢想,跟男性一樣值得被鼓勵,而不應以「安全」為由恐嚇阻卻。誠然,這並不是說年輕女性在今天就不需要注重人身安全了,我們生存的世界,在多數好人的背後,仍隱藏著少數的壞人,會突然岔出來犯下恐怖的罪行,好人們偏偏要承受這少數人帶來的結果。

遠行追求夢想的代價,就是必須住在陌生環境,結交室友,承受其中的風險。比起把「室友之死」當成用來恐嚇女性的故事,不如把它當作一種警惕,是我們這個世界還需要改善的警惕。

延伸閱讀:

【都市傳說】保母與樓上的男人:恐怖騷擾電話不斷打來,兇手就在你身邊?
【詭異事件】是誰半夜偷剪別人頭髮?造成騷動的魅影理髮師

參考資料:

Jan Brunvard, The Vanishing Hitchhiker: American Urban Legends and Their Meanings
Beverly Crane, The Structure of Value in “The Roommate’s Death”: A Methodology for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Folk Legends
David Mikkelson, The Roommate’s Death, Snopes.com

艾德嘉

喜歡喝泥煤味重的威士忌,但也熱愛甜如果汁的雞尾酒。常常在大街小巷間巡梭,尋找各地的怪談,見識各地的奇聞。心血來潮開了酒吧,但賣的不是酒,而是各種黑色故事,分享給來到這裡的有緣人聽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