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喜歡吃魚嗎?
水煮、紅燒、清燉、香煎、油炸。入口即化的粉嫩魚肉,好美味啊。你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,用筷尖翻挑盤中的魚腹。
然而,就在你撕開魚皮,翻出魚肉面的那一剎那,你看到魚肉和魚皮竟組成一張女人的臉,直直地看著你。
這是錯覺吧?你的心臟怦怦地跳,胃口好像沒有那麼好了……然後,你看見魚肉一陣攪動,那張臉的嘴巴處打開了。
魚肉的致命人臉詛咒
不管你年紀大小,你只要生長在台灣,肯定就聽過這樁「人面魚傳說」。就算你沒有跟到爸媽愛看的靈異節目《玫瑰之夜》,你應該也去電影院看過《人面魚:紅衣小女孩外傳》——再不然你至少也會在路上看到電影的公車廣告吧!總而言之,「人面魚傳說」是跨越30年以上的台灣人共同記憶,只要講一聲:「魚肉好吃嘸?」就足以讓眾人背脊發涼,放下手上的筷子。
這個「人面魚」究竟是甚麼?據說,故事是這樣的。
有一群人在高雄岡山抓到一尾肥美的吳郭魚,自然要大快朵頤。把魚烤好,眾人開心地拿起筷子……然後,就看到鮮美誘人的魚肚裡面,竟然長得像一個歐巴桑的臉孔。
這不是錯覺,所有人都看到了。而那個老婦人的臉,五官齊全,眼睛直直盯著吃魚的眾人,盯得他們吃不下去;她那似乎有話要說的口,張開了,說:
「魚肉好吃嘸?」
她的語氣,就好像是阿嬤在關心子孫有沒有吃飽一樣——只是,這個阿嬤是大家烤架上的菜餚,一邊看著眾人吃她,一邊關心大家吃得歡不歡喜。這樣誰還吃得下去?眾人紛紛大吐特吐,再也吃不下去了。
就在驚悚的「人面魚大餐」這一晚過去之後,釣起這條魚的人,突然得到重病,不久之後就駕鶴西歸……種種巧合,實在讓人很難不聯想,就是這條「人面魚」,詛咒了吃她的人。
故事後來傳了出去,更多的詭異情節,被一一添加進這個傳說中。有人說,其實「人面魚」是一個在魚塭殺害老阿嬤的人釣起來的,然後在他的戰利品中看見了被害者的臉,慘遭因果報應;有人說,「人面魚」其實是一種魔魚、魚精,總之不是普通的魚,來自充滿恐怖傳說跟自殺事件的嘉義蘭潭……
都市傳說造成的集體恐慌
這麼恐怖的傳說,會不會害大家不敢吃魚?你可別以為這只不過就是個靈異節目的無聊怪談,聽聽就好。當年《玫瑰之夜》播出以後,可是造成了一波市場買氣的大衰退,使得各個有大規模養殖漁業的地方政府(例如臺南縣),以及身受其害的養殖漁業業者,紛紛串聯起來抗議,要求澄清鬼話,以正視聽。
《玫瑰之夜》雖然是最多人接收「人面魚傳說」的媒體,不過,事實上最早報導「人面魚傳說」的媒體是《自由時報》的地方版。這部分大家可以參考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在泛科學上面的文章〈「魚肉好吃嗎?」人面魚的都市傳說從何而來?我們又為何會在魚身上看到人臉?〉,他們有相當扎實的研究探討。
另外,原報導的記者近年來也對媒體坦承過,這個傳說其實是聽來的,為了配合鬼月專題而刊出,想不到因為編輯將導言刪去,造成這個傳說變成新聞,轟動全台,甚至影響到魚市銷售,20多年後還被拍成一部賣座電影,真是超乎預料的發展。
原來一切都只是道聽塗說?真的沒有人面魚嗎?雖然起源只是「聽說」,但好像也不能就這樣武斷地說:肯定沒有人面魚,一切都是胡說八道!說不定當年真有釣客慘遭不幸,只是故事被多轉了幾手,無法查證。
這樣的「有沒有」辯證,當然是沒有太多意義,信者恆信,不信者恆疑,因為就找不到來源了嘛!不如讓我們回過頭來探討一下,為什麼「人面魚」的故事,透過媒體報導傳播到大眾腦海中的時候,不是被斥之為荒謬,而是激起了全民的恐懼呢?
臺灣人必吃美食:吳郭魚
也許就跟在魚肉上面看見人臉的原理一樣,我們的大腦會將帶有類似特徵的影像,辨識成人臉;我們的大腦,也會在聽到一個恐怖故事的時候,從似曾相識的元素中,找到自己心中深層的恐懼,因而腎上腺素噴發、手起雞皮疙瘩、肩膀也越來越沉重。
這些元素是甚麼?
在你我熟知的「人面魚傳說」中,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:人面魚是吳郭魚。
吳郭魚又名非洲鯽魚,是臺灣常見的魚種——「常見」一詞或許還太過低估,應該說,你不管去哪裡,都看得到吳郭魚。臺灣大大小小的河川溝渠,幾乎都有吳郭魚的身影;更不用說近年來臺灣養殖漁業大力推廣外銷的「臺灣鯛」,就是吳郭魚經過臺灣當地養殖改良之後,充滿臺灣之光的另一個稱呼。吳郭魚不是甚麼高級的美味,但以低廉的價格來說可以算是「庶民美食」了。聚餐吃火鍋有吳郭魚,在家吃晚餐有吳郭魚,自助餐當然少不了吳郭魚,除非你們吃素,否則一定吃過吳郭魚。
吳郭魚是外來種生物,由兩位台籍日本兵吳振輝及郭啟彰,於1946年從新加坡引進莫三比克口孵非鯽而進入臺灣。不過後來大家所熟悉、常見的吳郭魚,多數都是由臺灣水產試驗所及水產業者育成的雜交種,已經本土化了,「臺灣鯛」就是臺灣養殖的特有種。吳郭魚之所以能夠快速擴散到全臺灣,主因是吳郭魚繁衍快速,而且非常容易適應環境,不僅在面積小的水域能活,在受到汙染而混濁的水域,也能活……
這代表甚麼意思呢?
屬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恐懼:畸形吳郭魚
在戰後臺灣高速工業化的進程中,臺灣有諸多河川水域,都出現嚴重的工業污染問題。「人面魚」現身的年代,正好是臺灣人享受了工業化的經濟成果,卻也意識到環境汙染造成苦果的1990年代。味美、價廉、容易養殖的吳郭魚,攝取著大量被工業廢水汙染的河水,被端上民眾的餐桌,伴隨著大量的重金屬,進入你我的胃裡。
河川裡悠游的吳郭魚也好,魚塭裡養殖的吳郭魚也好,從南到北,幾乎都逃不了水源受到汙染的命運。1990年代的臺灣媒體,經常報導河川受到工業廢水汙染,進而導致吳郭魚大量暴斃、病變的新聞,養殖業者也經常抱怨水源遭到汙染,害他們損失慘重。
於是,畸形吳郭魚,誕生了。
吸收了過多重金屬的吳郭魚,出現了頭部口部變形、肝腫大乃至鱗片不順、長出雙下巴等現象。吳郭魚已經是最容易存活的魚類之一,即使是這樣的魚,也無法忍受90年代臺灣追求工業化而不顧環保的惡劣環境。
這樣的魚——就算沒有長出人臉——你敢吃嗎?不,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,千萬別吃啊!或許畸形吳郭魚不會詛咒你,但是牠體內生物累積的毒素,肯定會害你身體出問題。
或許這是大自然對你我的詛咒
「人面魚」在1995年8月到9月間,被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,乃至影響了魚市場的買氣。而真正存在的「畸形吳郭魚」,也是出現在1995年9月20日的《中國時報》等媒體上。前者或許只是個鬼月的話題,但後者卻是全臺灣人為了追求經濟發展、不顧環保的歷史共業,可以說是大自然另類的詛咒現形。這兩條變形的吳郭魚之間,有沒有關聯呢?相信你看到這裡,心中自有答案。
或許,魚肉上歐巴桑的臉,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集體怨念……被塞滿重金屬、畸形病變腫大的魚肉,好吃嘸?
如今是2020年,臺灣政府跟社會大眾變得比較重視環境保護跟河川整治了,雖然工廠偷偷傾倒廢水進入河川溝渠,把水域染成五顏六色的新聞還是很常見,但至少近年來沒有再聽過「畸形吳郭魚」的傳聞。
「人面魚」呢?牠成了深植在臺灣不同世代心中的超自然都市傳說,我們把魚中人臉當成妖魔作祟,而非重金屬汙染的病變。希望未來的臺灣人,也可以這麼單純地在餐桌上一邊談論人面魚的傳說,一邊吃著美味又安心的吳郭魚,不用再擔心這口魚肉之中,是不是含有整個化學元素表……
延伸閱讀:
水裡有人面魚,還有水鬼抓人:
【都市傳說】溺水意外層出不窮,是水鬼抓交替?
你聽過大安森林公園池塘有鱷魚的故事嗎?
【都市傳說】大安森林公園驚現鱷魚?都市傳說如何變成真實「鱷夢」!
參考資料:
〈「魚肉好吃嗎?」人面魚的都市傳說從何而來?我們又為何會在魚身上看到人臉?〉,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,PanSci泛科學。
「人面魚」雲南現蹤!都市傳說瘋傳24年 原報導記者坦承:故事是聽來的,鴨卵青,ET新聞雲-鍵盤大檸檬。
鄭森雄、陳松堅,〈朴子溪河水之急性毒性與養殖貝類之大量死亡〉,《臺灣水產學會刊》,頁73-83,1975年6月。
金山核二廠秘雕魚事件大事記。
〈梧棲安良港吳郭魚集體暴斃〉,《中國時報》,1994年12月13日。
〈吳郭魚被抹黑 市場長黑〉,《中國時報》,1995年8月18日。
〈畸形吳郭魚少吃為妙〉,《中國時報》,1995年9月13日。
〈畸形吳郭魚 台灣東部河川染警訊〉,《中國時報》,1995年9月20日。
〈魚兒悠游廢水中 吃了小心中毒〉,《中國時報》,1996年2月2日。
〈吳郭魚的滋味 阿本讚不絕口〉,《中國時報》,1996年9月30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