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死亡巡禮】旗津25淑女墓(勞動女性紀念公園):經濟奇蹟下的犧牲者(上)


2003年,一名白髮蒼蒼的女士專程從鳳山趕來旗津上香獻花,她過去居住在旗津中洲,育有4男3女,30年前,「那個事件」發生時,子女多半還在讀國小,只能靠著女兒前往加工區上班來分擔沉重家計。

「女兒她就像是上班途中被老鷹抓走一樣,每次想到我都難以接受。」

30年前到底發生了甚麼?事件發生後,老母親每年意外發生日都會到「25淑女之墓」看一看,想想這名年輕就被災難帶走的女兒……

 

女工的故事

勞動女性紀念公園(又名25淑女墓)
圖片作者:MiNe
Creative Commons BY-2.0

時光快轉倒退到1973年,這年,正是政府發展出口加工方興未艾的時期,高雄設立了全臺第一座加工出口區,吸引外資建設工廠,並吸收農村過剩的新興年輕勞動力。從政府的觀點來看,時值中華民國接受美援贊助停止的隔一年,勢必要面對外援減少的新局面。

1960年代,當時的先進國家,如美國、日本等國,陸續將自身的勞力密集產業外移他國,因應這樣的局勢,政府當局如何吸引這些外移產業投資台灣,就成為當時政府要人,如嚴家淦、尹仲容等想方設法的政策。

這時期的政策,今日我們稱之為「出口擴張時期」,政府陸續釋出有利於出口以及外資投資的新措施,在1966年後,如上所述,特別在高雄、臺中等地,成立專門吸引外資的加工出口區,讓當時農村因為農業技術改良等因素而多出的勞動人口,紛紛進入工廠。

從農民家庭的觀點來看,戰後嬰兒潮延續到1960年代,這時的家庭內,有六位、七位,甚至多達十位兄弟姐妹的情形所在多有,但農地多半不大,且農業技術本身突飛猛進,不再需要過去一樣多的勞力投入。那加工出口區的勞力為什麼以女工為主呢?這要回到臺灣漢人的傳統重男輕女思維,窮苦家庭的男丁仍有機會繼續升學,或者接續父業繼承田地,但那些「多餘的」姊姊、妹妹,便只能離開鄉村賺錢養「家」:大半薪水拿給父母,讓父母能維持男丁的升學費用等等。

「我來為情也為愛,忍耐打拚是應該。為著你我的將來,過去一切著諒解……」
──《一個女工的故事》

1977年,這首講述情愛與安撫自己辛苦的歌曲:《一個女工的故事》一上市,就擄獲眾多女工的孤獨內心。

當時女工的議題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之一,女生無法繼續升學,往往國中畢業後就投入職場。在還是青少女的歲數,女工們就要在類軍事化的廠區內照表操課,晚上又要受到宿舍作息的控制,沒有自己的夜生活,人彷彿機器運轉一般的生活日復一日……

 

女工的悲劇

政府的經濟新政策沒有顧及到勞工基本的權益,以至於當時勞工常常發生受傷、殘疾,甚至於死亡的案例。

《中央日報》1973年9月4日報導

旗津中洲原是島外與鼓山對看的一處農漁村,對外交通不便,但當年的加工出口區卻吸引了眾多女工前往上班,要前往工廠的唯一方式,就是搭乘渡輪前往。1973年9月3號的早上,一艘規定僅能搭乘30名旅客的「高中六號」交通運輸船,如往常一般地「違規」,整艘船上載了73名乘客,可說是嚴重超載,艙內與艙外是滿滿的乘客,甚至連船頂都有乘客站在上面。

由於超載嚴重,據當時倖存者所描述,船隻速度相當緩慢,前進僅幾百公尺後,船內就有人高喊:「漏水了!船艙漏水了!」因為這個突發事件,該船駕駛突然改變方向,駛向最近的61號碼頭,但恰好此時,有別艘輪船從右側通過,交通運輸船只好等候輪船通過,等待的過程中船隻已經開始傾斜,乘客也陷入驚恐。有人大喊,有人大哭,眾多人員急急忙忙衝向靠近61號碼頭的船隻右半側,準備跳船,因此整艘船重心迅速右傾,接著沉入水中,那些還待在船艙內的乘客來不及往外移動的人,因而沉入水面下受困船艙內。

多數獲救的人都是已經在船艙外的人,其中僅有一名曾姓少女是在船隻沉沒後待在船艙內依然獲救的案例。事發當時,她眼見船艙內積水愈來愈深,卻又無路可逃,她已經放棄生存希望了,沒想到恰好船隻翻覆時,她恰好被船隻力量從窗口掏出到海裡,因而獲救。其他艙內的乘客就沒那麼幸運了,船難共帶走了25條人命,而且都是要前往加工區上班的女工,她們的年齡最小是13歲,其他人也多半不滿20歲,全部隨著船隻翻覆沉入海中,當中有17具屍體是潛水人員到場後一一從船艙內撈出的,另外7具是從艙外海底尋找到,還有一位原本送往醫院急救,但依然回天乏術。

《中央日報》1973年9月4日報導

這場意外引起地方的驚恐,也引起中央的注意,除時任交通部長高玉樹前來探視外,還引發起一連串關於加工出口區工人上下班安全議題的檢討與改進。事後,高雄市政府特別注重渡輪安全,主動承造大型渡輪,並開始嚴加查詢超載船隻,自此之後乘客安全才逐步受到保障。至於地方的驚恐呢?如上述所提及,25女工來自於旗津中洲,那是一處民風純樸的農漁村,每個人多半認識彼此,因此對中洲村民來說,這幾乎是一場村內集體大屠殺的慘案。幾乎每位活著的人都與死去的女工有所關係:可能直接是自己的女兒,可能是鄰居的孫女,諸如此類。這樣大的衝擊實在是當地居民的集體創傷,特別是這些受害者幾乎都未成年,也未出嫁成家。

種種因素集合之下,當時的高雄市長王玉雲與地方頭人一同決定,要特別合葬這25位失去生命的姑娘,並以「哀此劫痕」紀念碑,讓世人不要忘記這個悲劇。這就是「旗津25淑女墓」的由來。

 

(下篇待續)

【死亡巡禮】旗津25淑女墓(勞動女性紀念公園):經濟奇蹟下的犧牲者(下)

 

 
 

其正

總在減肥,但減不下來,牡羊座。喜歡老街區的氛圍與神祕,品味古老文化帶來的故事,在當代與歷史之間來回穿梭,帶來不為人知的小知識與小秘聞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