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死亡巡禮】碧潭:粼粼波光下的死亡事件


碧潭,臺北知名觀光勝地,外國訪客旅遊書上必介紹之處,牆上遊客如織,橋下湖面波光粼粼,不少小型腳踏天鵝船遊織其中。不過,在天鵝船的浮板下面,看似寧靜的湖面卻是暗流洶湧,使得臺北人口中的碧潭,總是縈繞著死亡與森森鬼影……

你聽過碧潭的鬼故事嗎?這些鬼故事是怎麼纏上美麗的碧潭呢?

 

碧潭的歷史

碧潭不是一開始就是觀光景點,在它被現代國家控制、一般人民可自由來往之前,其實經過了好幾波的原漢衝突,爾後才穩定下來。從十八世紀初期開始,清代漢人大規模開墾的腳步進入了臺北盆地一帶,處於南緣的新店周遭,屬於雷朗社及泰雅族原住民的活動範圍,其中又以泰雅族原住民抗拒漢人移民的力量最為強大。

碧潭(作者: Scorpio Lin, Creative Commons 3.0 BY-SA)

十八世紀中葉時,開墾居民獲得了清代軍方的間接力量幫助,進一步往南開發原住民的活動領域。漢人移民在這一帶尋找水源,開鑿私有水圳(如大坪林圳),因此在青潭口曾有漢原之間的衝突發生。進展到十九世紀前期,漢人移民的力量又更往南深入,開始在今天的屈尺一帶出入,但兩方尚屬互相競爭狀態,碧潭也尚未成為文人雅士前往之處。

等到日本統治時期,總督府殖民政策下,依著理番政策由軍人和警察一步步掌控深山部落的活動與文化,連上游烏來也開始成為日本人能夠觀光、泡湯的去處之一,同時,下游碧潭一帶,也變成市區人放假時能親近大自然的觀光勝地。警察與郡役所,掌控了原住民的經濟、教育以及日常生活。從設置的方位與地點來說,文山郡役所位在新店街上緊鄰碧潭東側防波堤的高臺,也緊鄰新店庄役場與小學校,它身處市街中心,又因地勢較高,視野良好,能遠眺整個碧潭景觀。

文人雅士可說是探索碧潭的第一批神秘遊客,1912年,順著類似今天捷運新店線的軌跡,一位雅士述說了從臺北南門前往碧潭的種種景色:

「搭乘南門的輕鐵,約五十分鐘,路程約兩里半,過了水源地、公館街、景尾,以及景尾的埤圳後,沿路有樟樹、杉樹、苗圃等,接著會見到一市街,也就是新店街。街道南側留有溪流,彼岸就是滿滿碧水之所,碧潭視野。
這一碧潭阿。從此端來看彼岸的高山,山之一角與水對立,倒映在水面上方。森林秘林重重相疊,水岸中小石重重,船帆或近或遠,景色纖細而美麗。」

1921年,通往碧潭的萬新鐵路通車,從萬華前往新店變得更為便捷,蓬勃臺北市內發展的工商業帶動的中產階級,也在工作之外的閒暇之餘前往市郊放鬆探索身心,碧潭很早就成了首選之一,更在1927年入選了臺灣八景十二勝。

 

湖光下閃動的暗影

然而碧潭,卻也常是大人口中「避談」的地方,為何人們避談此處,也許,正是因為碧潭太美了,吸引眾多游泳壯士要在這與水龍搏鬥一番。結果到了日本時代末期,碧潭已經時不時地傳出游泳溺斃事件,1940年代,一位在新店郡役所工作的職員耐不住碧潭水的美麗,在傍晚時分下水消暑,最後卻抽筋而溺水身亡,「碧」不僅隱喻美麗的波光,其實有它殺傷力無窮之處。但在當時的眾多自殺案件中,選擇碧潭者尚屬少數。

1949年後,大量中國各省居民移來臺灣,當中又以臺北當遷移地為多。過往的市郊名勝有些已被興建成眷村,魅力不再,但碧潭依然維持它的美麗,也仍是遊客市郊放鬆處的首選,更常是小學生校外教學探訪之處。

可是,人流匯集的碧潭不但沒有陽氣旺盛,反而開始變成暗藏殺機與厭世之流的冤念聚集之處。

單單統計從1960年統計到1969年,共有近70起因水而生的命案,僅有少數人被幸運救起,多數都自殺成功或不幸溺斃。這還只是有上報紙特別刊登的數字,實際經由碧潭離開人世的數字,想必更高於此。

每兩個月就有一起重大事故的碧潭,若為意外,常是遊客駕船不熟碧潭水勢與周遭地勢,不慎一撞,船上人士紛紛掉入水中,岸上人士若看到空船回港口遊蕩,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又有人落水了。尤其是過節放假時的碧潭,在沒有恰當數量管制下的上船處,常停有破百艘的小船,旅遊當日,碧潭上俯瞰而下,不見碧潭水,只見碧潭船,船與船之間過於靠近,也是造成混亂的原因之一。

 

讓綠色湖面為自己覆棺

另一帶走生命的原因為厭世而跳水自殺,有與養父吵架想不開者,有求學被排擠心生灰念者,也有與兄弟姊妹一大吵,就拎上鞋子要從碧潭大橋往下求死者。這些人士來自北臺灣各處,遠從基隆、新莊,還有桃園,近有臺北市區一搭上火車就來碧潭尋死。他們把碧潭當成生命終點站的共通理由就在於:他們不想在自己的家鄉尋死,要死,也要在一處風景優美、名聲遠播的地方自殺。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,無人知曉的環境下,配上碧潭那絕對冷澀又優美的環境,也許,正是這樣的氛圍推了一把。

民國43年,發生一起驚人的案子,大雨傾盆黑夜之下,有一母親將五歲大的女兒從碧潭吊橋下推入。警方問訊之下,陳姓婦人回答,因為她與先生的感情已經破裂,其夫卻又不肯成全她離開家庭的意願,因此心灰意冷之下決定帶著女兒一起去碧潭自殺,她在碧潭旁的小亭內靜坐了十幾個小時,到了深夜,還是決定自殺。在下著大雨的碧潭橋上,她先將小女兒推入碧潭,但此時卻聽到女兒發出「媽」的慘叫聲,接著撲通一聲,湖水吞沒了她。

這媽媽才驚醒,且想起自己還有另一個女兒寄養在他處,若自己真的死了該怎麼辦呢?因此她決定和丈夫破鏡重圓,但同時也知道殺害女兒是重罪,因此自行前往警局自首,這一殺女驚人案件才傳播出來。

隔了兩年的10月初,一大早,就有了在碧潭水面上看見兩具女浮屍,特別的是,兩屍體還用了一條手帕綑綁住,因此屍體沒有分離。兩屍均已腐爛,臉部等部分被魚咬食,相當駭人,可能已入水四天、五天以上。經警察調查後,得知兩名女子皆為養女,在當時的撞球間內打工而認識,而且都是翹家少女,遠離家庭已好一陣子,認識的親屬只聽說他們都有情場不如意的事情,卻不知道詳情為何。這一「手帕之交」之死,是當時的一大憾事。

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個禮拜,就有另一對熱戀中的男女情侶,也以手帕綑綁住彼此,雙雙投水自殺。女方住在三峽,前一年認識男方,雙方隨即陷入熱戀,雖然李姓男方曾向蘇姓女子的父親,表達自己欲娶其女的心意,但因為女方才16歲,未達能自主決定婚姻的年齡,而女方父親又對男方有所意見,因此再三阻擋。這對熱戀情侶轉而非常失望,覺得人生乏味又生不如死,最後於是決定不如一同赴黃泉,10月17日,他倆在碧潭稍微徘徊一陣子後,就用手帕交纏彼此,投水自殺。

相比兩周就發生一次慘案的情況,碧潭之美也引起當時報紙讚揚碧潭夜景:

「你也愛聽那依唔的槳聲麼?噪雜的時候是聽不到的。也許你會說它太單調了。可是,你不會厭煩媽媽的催眠曲吧?這種時輕時重時斷時續若無還有的音響啊,它不正拍奏著這夜的大自然母親的呼吸嗎!
也許有時候你會將清靜與寂寞聯想在一起。可是,你聽聽那壩下轟轟發發的水聲,永遠那麼生動的奏起生命的旋律,它不是將清靜從死寂的區域?劃分出來了?你再看看水畔的漁火吧。不要歡呼呀!那一閃一閃的媚人的光輝布比愛人的秋波更迷人些?」

秋波迷人,但寂寞與清靜聯想了起來,生命的旋律被發發水聲蓋住,人們一躍,從清靜往死寂而跳去。碧潭是沒有宵禁的,只要不妨害公共安甯與秩序,可在潭上看日出月落,也能往幽靜的池子內一跳,在深夜無人打擾之時——

——離開。

美景聖地與死亡聖地竟是同一處,這帶著些許孤冷氣質的美麗碧潭,近年來雖然已較少傳出自殺事件,但過去留下的事蹟與回憶,還隱隱約約地在人們的記憶與青色的水面上……殘留著…….

 

參考資料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1. 臺北探凉記(五)碧潭の新店,みやかは生,臺灣日日新報,19120522,版次0
  2. 文山郡傭員溺死碧潭,本報訊,臺灣日日新報,19360809,版次04
  3. 新店碧潭に溺死,本報訊,臺灣日日新報,19380618,版次09
  4. 狠母溺斃親女,本報訊,聯合報,19540822,05版
  5. 閨中手帕舊侶潭上交臂雙屍,本報訊,聯合報,19561004,03版
  6. 秋水沉鴛鴦,北縣訊,聯合報,19561018,03版
  7. 情侶偕遊碧潭,傾舟共沉水底,聯合報,19520524,05版
  8. 夫妻吵架跳潭遇救,聯合報,19540901,05版
  9. 碧潭蕩小舟淹死哥兒倆,聯合報,19560615,03版
  10. 生難結成連理願作水底鴛鴦,聯合報,19571121,03版
  11. 糧商酒女不能成眷相偕服毒魂斷潭濱,聯合報,19580729,聯合報,03版

 

 

其正

總在減肥,但減不下來,牡羊座。喜歡老街區的氛圍與神祕,品味古老文化帶來的故事,在當代與歷史之間來回穿梭,帶來不為人知的小知識與小秘聞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